青海省 (中华民国)

青海省 (中华民国)

此条目的主题是民国时期的青海省。关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青海省,请见“青海省”。

青海省 中华民国的省1929年—1949年 中华民国青海省法理位置国家 中华民国首府西宁县1928-1945西宁市1945-1949面积 • 667,236平方千米(257,621平方英里)人口 • 1308000

历史 • 成立 1929年• 废除 1949年

前身

继承

西宁道

青海省

今属于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

青海省,是中华民国华西地区三省之一。

省名由来[编辑]

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以宁海军统领的青海地方设为青海省(藏语:མཚོ་སྔོན་ཞིང་ཆེན་)。

管辖范围[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青海省地图

中华民国青海省管辖范围,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大致相当,东部界线有所变化,包括今甘肃省玛曲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面积为667236平方公里。

周围邻省分别为,东界及东北界甘肃省,西北界新疆省,西南界西藏地方,南界西康省,东南界四川省。

人口[编辑]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青海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79,000

368,000

202,000

165,000

4.66

122.40

1928年

619,000

1936年至1937年

230,000

1,196,000

617,000

579,000

5.21

106.67

1947年

201,000

1,308,000

659,000

649,000

6.52

101.53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资料,原青海省籍在台人数为719人,占外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03%,排行倒数第二(第一是兴安省)。

历史沿革[编辑]

青海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羌人

古羌人

古羌人

春秋战国

古羌人

发羌

西海郡 河源郡 金城郡 发羌

三国

西海郡 河源郡 金城郡

吐谷浑 南凉 白兰国

南北朝

吐谷浑 南凉 白兰国

西平郡 浇河郡 河源郡 吐谷浑

鄯州 廓州 吐谷浑 吐蕃

五代

唃厮啰国

西宁州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西宁州 宣政院辖地

青海蒙古

和硕特 西宁办事大臣

中华民国

甘肃西宁道 宁海军 青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青海省

辛亥革命后,在青海的清朝地方官自动离职。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废青海办事大臣,改设青海办事长官。9月,袁世凯任命原西宁府知府廉兴为青海办事长宫,任命马麒为西宁镇总兵。民国二年(1913年),廉、马二人共同主持祭海会盟,宣布清帝退位、民国成立的消息,劝蒙藏头人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表示拥护共和。自此青海全境正式归附中华民国。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县是道府所在地。马麒到职后,积极扩军,组建宁海军。民国四年(1915年),廉兴被查办,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青海地方结束了前清数百年来政令不一的局面,同时为马氏家族统治青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民国十四年(1925年),冯玉祥国民军入甘。次年,任马麒为青海护军使,马麒所部军队接受国民军改编。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民国十七年(1928年),马麒接受国民政府改编。9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令以青海地方建立青海省[1],暂以甘肃省西宁县为省治。10月20日,又令将甘肃省旧西宁道属县西宁、乐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贵德、湟源等7县划入:“甘肃省旧西宁道属各县与青海形势毗连,应即划入青海省,并定西宁为青海省治[2]。”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20日,省政府在西宁成立,孙连仲为首任省主席。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青海省政府咨请明令撤销青海省土司各职。经国务会议议决,国民政府于8月22日令准。

孙连仲任期不到一年,此后依次由马麒、马麟、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或代主席。马步芳主政青海后,集军权与政权于一身。表面上服从国民政府,但在其控制的地盘内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说处于半割据状态。其宁海军由初建时的1300余人,到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扩增至15万人,除多次镇压藏、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叛乱,还曾派兵在青南和河西围剿堵截红军。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马步芳的宁海军在陇东战役、固关战役、兰州战役中,被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5日,解放军进入西宁市,结束了马氏家族在青海省40多年的统治。青海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省,中华民国青海省政府也随之消亡。

行政区划[编辑]

县、市、设治局[编辑]

青海省初期仅有西宁、乐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贵德、湟源等7县级行政区,其后设立多个设治局,部分设治局后来升格为县。部分设治局未经内政部批准,设立后不久便被取消。此时期先后设立的设治局有河曲、和顺、和兴、白玉、星川、香德、海东、哈姜、西乐、祁连、兴海、通新、南屏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政府又拟设江源、河源、柴达木3设治局,但未能实施。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解放军进入青海以前,中华民国在青海省共有1市19县2设治局,境内另有蒙旗29旗。

青海省

行政督察区及盟部

专署驻地

代码

县等级

县市局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省直辖地区

22001

不适用

西宁市

今西宁市城区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析西宁县城区置[3]。

22002

一等

湟中县

鲁沙尔(今西宁市湟中区驻地鲁沙尔镇)

甘肃省西宁道(驻地)

清代为西宁府附郭西宁县。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4]后因与西宁市同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名[5]。

22003

二等

互助县

威远堡(今互助土族自治县驻地威远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析西宁县威远堡地方置[6],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22004

二等

大通县

白塔城(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驻地城关镇)

甘肃省西宁道

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22005

三等

亹源县

北大通(今门源回族自治县驻地浩门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析大通县大坂山以北红山堡及西宁县朱古仙等处置[8]。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因地近浩亹河上源,故名。

22006

二等

乐都县

碾伯(今海东市乐都区驻地碾伯镇)

甘肃省西宁道

清代为碾伯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改名,以晋代乐都县为名[9]藏语“乐都”意为“沟口”。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22007

二等

民和县

上川口(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驻地川口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析乐都县及循化县置。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10]。

22008

三等

循化县

积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驻地积石镇)

甘肃省西宁道

清代为循化厅,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制县[11]。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22009

三等

共和县

曲沟大庄(今共和县东南沙珠玉乡曲沟村)恰卜恰(今共和县驻地恰卜恰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析西宁县上下郭密及湟源县恰卜恰一带地方置[12],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22010

四等

同仁县

隆务寺(隆武寺,今同仁市驻地隆务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析循化县西部所属之保安置[13],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22011

三等

贵德县

曲喀沙甲(今贵德县驻地河阴镇)

甘肃省西宁道

清代为贵德厅,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制县[11]。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22012

三等

化隆县

巴燕戎(今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

甘肃省西宁道

清代为巴燕戎格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制县[11],改名巴戎县,民国17年(1928年)3月改名巴燕县[14]。蒙古语“巴燕”意为“富饶”。民国18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再改名[15],因县境在西魏时为化隆县,故名。

22013

三等

湟源县

丹噶尔(今湟源县驻地城关镇)

甘肃省西宁道

清代为丹噶尔厅,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制县,易今名[11]。因地处湟水之源,故名。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属移青海省。

22016

四等

都兰县

都兰寺(今乌兰县东北都兰寺)希里沟(今乌兰县驻地希里沟镇[16])

青海地方

民国六年(1917年)设立都兰理事公署。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制县。

22018

四等

同德县

拉加寺(今玛沁县东北拉加寺)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析贵德县鲁仓、汪什科及白佛辖地及同仁县属黄河沿岸拉加寺、什则寺一带地方置[17]。由同仁、贵德各取一字为名。

22019

四等

海晏县

三角城(今海晏县驻地三角城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析湟源县之南达如玉旗尔力克具勒等地置海晏设治局[18]。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县[19]。

22020

三等

兴海县

大河坝(今兴海县驻地子科滩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共和县置兴海设治局[20]。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县[19]。

22021

不适用

祁连设治局

八宝(祁连县驻地八宝镇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亹源县置。因祁连山得名[21]。

未定

不适用

星川设治局

达的海(今玛多县境)哈姜(今玛多县西北哈姜)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以下果洛班玛、鄂陵湖东等地置[22]。

第一区

玉树县

22014

三等

玉树县

结石(今玉树市驻地结古街道)

(青海地方)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以玉树理事员辖地置[16],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22015

四等

称多县

周均(今称多县驻地称文镇)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析玉树县称多土司地置[23]。

22017

四等

囊谦县

色鲁马(今囊谦县驻地香达镇)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以玉树县囊谦族果洛游牧场及觉拉寺等地方置[24],以部族名命名。

青海左翼盟

22101

不适用

霍硕特西前旗

今德令哈市东

青海地方

俗称青海王旗。

22102

不适用

霍硕特北左翼旗

今德令哈市西南

青海地方

俗称柯尔洛贝子旗。

22103

不适用

霍硕特西后旗

今德令哈市西南

青海地方

俗称柯柯的贝勒旗。

22104

不适用

霍硕特北前旗

今天峻县西北

青海地方

俗称布哈公旗。

22105

不适用

霍硕特南右翼后旗

今天峻县东南

青海地方

俗称托莫公旗。

22106

不适用

霍硕特南左翼后旗

今共和县西北、天峻县东南

青海地方

俗称阿喀公旗。

22107

不适用

霍硕特北左翼末旗[25]

今乌兰县东南

青海地方

俗称盐札萨克旗。

22108

不适用

霍硕特南左翼中旗

今泽库县城附近

青海地方

22109

不适用

霍硕特西右翼中旗

今格尔木市南

青海地方

俗称台吉爱尔札萨克旗。

22110

不适用

霍硕特南左翼末旗

今海晏县西南、共和县东北

青海地方

俗称群科札萨克旗。

22111

不适用

霍硕特北右翼末旗[26]

今德令哈市西

青海地方

俗称柯尔洛果札萨克旗。

22112

不适用

土尔扈特西旗

今刚察县北

青海地方

俗称托尔和札萨克旗。

22113

不适用

土尔扈特南后旗

今海晏县西北、祁连县东南

青海地方

俗称角昂札萨克旗。

青海右翼盟

22201

不适用

霍硕特前左翼首旗

今刚察县东北

青海地方

一称霍硕特前左翼头旗,俗称默勒王旗。

22202

不适用

霍硕特北右翼旗[27]

今刚察县北

青海地方

俗称郡贝子旗。

22203

不适用

霍硕特前首旗

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

青海地方

一称霍硕特前头旗。

22204

不适用

霍硕特东上旗

今乌兰县南

青海地方

俗称巴汗俄尔札萨克旗。

22205

不适用

霍硕特南右翼中旗

今泽库县城附近

青海地方

22206

不适用

霍硕特西右翼前旗

今祁连县西南

青海地方

俗称默勒札萨克旗。

22207

不适用

霍硕特西右翼后旗

今都兰县西南

青海地方

俗称巴隆札萨克旗。

22208

不适用

霍硕特南右翼末旗

今共和县西南、兴海县北

青海地方

俗称善力格札萨克旗。

22209

不适用

霍硕特西左翼后旗

今都兰县南

青海地方

俗称宗札萨克旗。

22210

不适用

绰尔特南右翼首旗

今共和县东北

青海地方

一称绰尔罗斯面右翼头旗,俗称尔什克贝勒旗。

22211

不适用

绰尔罗斯北中旗

今海晏县南

青海地方

一称水峡贝子旗,俗称哈尔格贝子旗。

22212

不适用

辉特南旗

今共和县西北

青海地方

俗称端达哈公旗。

22213

不适用

喀尔喀南右翼旗

今刚察县西北

青海地方

俗称喀尔喀札萨克旗。

22214

不适用

土尔扈特南中旗

今海晏县西北

青海地方

俗称永安札萨克旗。

22215

不适用

土尔扈特南前旗

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

青海地方

22216

不适用

察罕诺门汗旗

今贵南县南与同德县北交界处

青海地方

俗称白佛旗。

己裁撤

不适用

不适用

和兴设治局

阿什姜贡麻(今甘德县境)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中果洛地方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28]。

不适用

不适用

和顺设治局

昂久多巴(今玛多县境)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果洛地区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适用

不适用

西乐设治局

玛沁(今玛沁县境)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以汪什代海、麦仓地区置[29]。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适用

不适用

通新设治局

可鲁德令哈(今德令哈市西南柯鲁柯镇)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以可鲁德令哈地方置[20]。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不适用

不适用

香日德设治局

香日德(今都兰县西南香日德镇)

(青海地方)

一作香德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析都兰县一部分置察汗乌苏设治局[30],后易今名[31]。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并入都兰县[32]。

不适用

不适用

河曲设治局

藏寺(今同德县西南河北乡)

(青海地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置[33]。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撤[34]。

不适用

不适用

白玉设治局

白玉寺(今久治县驻地)

(青海地方)

一作白玉寺设治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析下果洛班玛、雅砻江上游及黄河沿岸一带置[35]。因驻地白玉寺得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撤[36]。

不适用

不适用

哈姜设治局

哈姜(今玛多县西北哈姜)

(青海地方)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乌吉哈姜一带置[37]。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38]。

不适用

不适用

南屏设治局

鲁仓(今贵南县北鲁仓寺)

(甘肃省西宁道)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析贵德县鲁仓、霸茫拉一带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39]。

行政督察区[编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划为7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改划为6区,在离省会西宁较远的第五、六、七区设置行政督察专署。旋因第七区仅辖同德1县,无设置专署的必要,被裁撤:

第五区,专署驻都兰县,辖都兰、共和2县及兴海、通新2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领西乐设治局;5月增领海晏设治局;10月增领香德设治局;同年,海晏、兴海改制县。

第六区,专署驻嚢谦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迁驻玉树县,辖嚢谦、玉树、称多3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领和兴、和顺2设治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仍设第五、第六区行政督察专署:

第五区,专署驻都兰县,辖都兰、共和、兴海、海晏4县及通新、西乐、香德3设治局。

第六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嚢谦、称多3县及和兴、和顺2设治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改第五、第六区为第一、第二区,另置第三区:

第一区,专署驻都兰县,辖都兰、共和、兴海、海晏4县及通新、西乐、香德3设治局。

第二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嚢谦、称多3县。

第三区,专署驻同德县,辖同德县及和兴、和顺2设治局。

抗战胜利后,废第一及第三区,改第二区为第一区,西宁市及湟中等16县和祁连、星川2设治局直属于省政府。行政院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

第一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嚢谦、称多3县。

行政区划年表[编辑]

青海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29年

民国18年

11

甘肃省湟中县来隶(1月)

甘肃省大通县来隶(1月)

甘肃省乐都县来隶(1月)

甘肃省循化县来隶(1月)

甘肃省贵德县来隶(1月)

甘肃省巴燕县来隶(1月)

甘肃省湟源县来隶(1月)

析大通、西宁二县置亹源县(7月)

析西宁、湟源二县置共和县(7月)

析循化县置同仁县(8月)

析玉树理事员辖地置玉树县(8月)

1930年

民国19年

14

析乐都、循化二县置民和县(4月)

析西宁置互助县(8月)

改都兰理事公署为都兰县(?月)

1931年

民国20年

14

巴燕县改名化隆县(6月)

1932年

民国21年

14

1933年

民国22年

15

析玉树县置囊谦县(12月)

1934年

民国23年

15

1935年

民国24年

16

析贵德、同仁置同德县(5月)

1936年

民国25年

16

1937年

民国26年

16

1

析湟源县置海晏设治局(?月)

1938年

民国27年

17

3

析玉树县置称多县(2月)

析果洛地区置和兴、和顺设治局(4月)

1939年

民国28年

17

8

析共和县置兴海设治局(10月)

析亹源县置祁连设治局(10月)

析可鲁德令哈地方置通新设治局(10月)

析同德县置河曲设治局(?月)

析果洛地区置白玉设治局(?月)

1940年

民国29年

17

10

析贵德县置西乐设治局(4月)

析果洛地区置星川设治局(7月)

1941年

民国30年

17

9

裁撤河曲设治局(?月)

裁撤白玉设治局(?月)

析乌吉哈姜置哈姜设治局(?月)

1942年

民国31年

17

10

析贵德县置南屏设治局(?月)

1943年

民国32年

19

8

改海晏设治局为海晏县(11月)

改兴海设治局为兴海县(11月)

析都兰县置香日德设治局(?月)

哈姜设治局并入星川设治局(?月)

1944年

民国33年

19

7

裁撤南屏设治局(?月)

1945年

民国34年

19

1

7

析西宁县置西宁市(11月)

1946年

民国35年

19

1

2

西宁县改名湟中县(1月)

裁撤和兴、和顺、西乐、通新设治局(2月)

香日德设治局并入都兰县(2月)

1947年

民国36年

19

1

2

1948年

民国37年

19

1

2

1949年

民国38年

19

1

2

政府体制[编辑]

参见:青海省政府

省会[编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以前位于西宁县,之后从西宁县城析置西宁市,省会改于此处。

省行政机构[编辑]

历任青海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编辑]

青海省政府主席

孙连仲(1928年9月17日 - 1931年1月)

马麒(1931年1月 - 1931年8月,马麟代理省主席)

马麟(1933年 - 1936年10月27日,马步芳代理省主席)

马步芳(1937年 - 1949年)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国民政府公报》第93号,民国十七年9月,第5页。

^ 《国民政府公报》第2号,民国十七年10月27日,第9页。又《国民政府公报》第80号,民国十八年1月31日,第8页。

^ 《全国行政区域变更一览表(三十三年九月至三十四年十一月)》

^ 按:《国民政府指令第189号》(民国18年1月29日)载:“旧宁夏、青海两道遵令各依固有区域分别划归宁夏、青海两省,自十八年一月一日起,各县一切行政分别由宁夏、青海两省处理。”(《国民政府公报》第80号,民国18年1月31日,第8页。)而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谓宁夏等县于民国“十七年十月划归宁夏省管辖”,并不是实际执行的时间。

^ 《湟中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0页。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41页。参见《互助土族自治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 7.0 7.1 7.2 7.3 7.4 《国民政府公报》第735号,民国20年4月1日,第8页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38页。参见《门源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 《国民政府公报》第37期,民国17年3月,第22页

^ 《国民政府公报》第735号,民国20年4月1日,第8页。

^ 11.0 11.1 11.2 11.3 《政府公报》第354号,民国2年5月2日,第13册,第344页。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47页。参见《共和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页。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38页。

^ 《国民政府公报》第37期,民国17年3月,第22页。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57页。按: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减志要》附录(第91页)作1921年6月改名。

^ 16.0 16.1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42页。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74号,民国24年6月22日,第8页

^ 《海晏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8、374页。按:《海北藏族自治州志》(第104页)作1939年置。《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谓初名海军设治局,后改称海晏设治局。

^ 19.0 19.1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21号,民国32年11月10日,第14页。

^ 20.0 20.1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198号,民国28年10月21日,第19页。

^ 《青海省志·民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16页。

^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57页。

^ 《国民政府公报》第1304号,民国22年12月5日,第7页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霍硕特北左末旗”。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霍硕特北右末旗”。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霍硕特北右(翼)旗”。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58页。按:以下和顺、西乐、通新、香德等设治局同

^ 《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又,《黄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

^ 《海西州志》卷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

^ 《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

^ 《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

^ 《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

^ 《同德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

^ 《黄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

^ 《同德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果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作“1941年废”

^ 《玛多县志》,第2页。又,《黄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

^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

^ 《贵南县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按:《同德县志》(第325页)作“1942年裁”、《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

来源[编辑]

书籍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中华民国国史馆 著:《中华民国史·地理志》

备注[编辑]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青海主题

青海省

第一届国民大会青海省代表

第一届立法委员青海省名单

第一届监察委员青海省名单

丹增嘉措:即现任达赖喇嘛,1935年出生于青海。

前任: 甘肃省西宁道 青海地方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1928年-1949年

继任: 青海省

查论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疆域

首都

行政区面积

大陆时期

台湾时期

现任行政首长

二级行政区列表

台湾省

福建省

广东省

8一级行政区(6直辖市、2省)、16二级行政区(3市、13县)现行自由地区行政区划直辖市

台北市[注 1]

新北市

桃园市

台中市

台南市

高雄市

省[注 2]台湾省县

宜兰县

新竹县

苗栗县

彰化县

南投县

云林县

嘉义县

屏东县

台东县

花莲县

澎湖县

基隆市

新竹市

嘉义市

福建省县

金门县

连江县

原公告行政区划(2005年)[注 3]直辖市

南京市

上海市

北平市

青岛市

天津市

重庆市

大连市

哈尔滨市

汉口市

广州市

西安市

沈阳市

台北市

高雄市

省华中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华南

福建省

台湾省

广东省

广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

华北

河北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塞北

宁夏省

绥远省

察哈尔省

热河省

东北

辽宁省

安东省

辽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龙江省

嫩江省

兴安省

西部

西康省

青海省

新疆省

特别行政区

海南特别行政区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大陆时期行政区划1949年直辖市(院辖市)

南京市

上海市

北平市

青岛市

天津市

重庆市

大连市

哈尔滨市

汉口市

广州市

西安市

沈阳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台湾省

广东省

广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

河北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宁夏省

青海省

绥远省

察哈尔省

热河省

辽宁省

安东省

辽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龙江省

嫩江省

兴安省

新疆省

特别行政区

海南特别行政区

地方

西藏地方

1933年(院辖)市

南京市

北平市

青岛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

河北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宁夏省

青海省

绥远省

察哈尔省

热河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新疆省

行政区

威海卫行政区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1927年省

直隶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苏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广东省

广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

特别区

川边特别区

绥远特别区

察哈尔特别区

热河特别区

东省特别区

地方

京兆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商埠

淞沪商埠

胶澳商埠

1914年省

直隶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苏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广东省

广西省

云南省

贵州省

特别区

川边特别区

绥远特别区

察哈尔特别区

热河特别区

地方

京兆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区域

阿尔泰区域

塔尔巴哈台区域

^ 自1949年(民国38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起成为中央政府所在地

^ 自1999年起虚级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团体地位

^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自2005年起停止适用

区划索引:单位:省级(史)>县级:

新北

竹市

竹县

嘉市

嘉县

区划索引:单位:省级(史)>县级:苏|浙|皖|赣|鄂|湘|川|康|闽|台|粤|桂|滇|黔|冀|鲁|豫|晋|陕|陇|宁|青|绥|察|热|辽|安|洮|吉|松|合|黑|嫩|兴|新|琼|藏|蒙|京|沪|平|胶|津|渝|连|哈|汉|穗|镐|沈

查论编青海省行政区划(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前)国别:中华民国 省会:西宁市2准一级行政区(2盟)、1行政督察区、51二级行政区(1市、19县、2设治局、29旗)省政府直辖

西宁市

湟中县

互助县

大通县

亹源县

乐都县

民和县

循化县

共和县

同仁县

贵德县

化隆县

湟源县

都兰县

同德县

海晏县

兴海县

祁连设治局

星川设治局

第一行政督察区

玉树县

称多县

囊谦县

行政院直辖青海左翼盟

霍硕特西前旗

霍硕特北左翼旗

霍硕特西后旗

霍硕特北前旗

霍硕特南右翼后旗

霍硕特南左翼后旗

霍硕特北左翼末旗

霍硕特南左翼中旗

霍硕特西右翼中旗

霍硕特南左翼末旗

霍硕特北右翼末旗

土尔扈特西旗

土尔扈特南后旗

青海右翼盟

霍硕特前左翼首旗

霍硕特北右翼旗

霍硕特前首旗

霍硕特东上旗

霍硕特南右翼中旗

霍硕特西右翼前旗

霍硕特西右翼后旗

霍硕特南右翼末旗

霍硕特西左翼后旗

绰尔特南右翼首旗

绰尔罗斯北中旗

辉特南旗

喀尔喀南右翼旗

土尔扈特南中旗

土尔扈特南前旗

察罕诺门汗旗

区划索引:单位:省级(史)>县级:苏|浙|皖|赣|鄂|湘|川|康|闽|台|粤|桂|滇|黔|冀|鲁|豫|晋|陕|陇|宁|青|绥|察|热|辽|安|洮|吉|松|合|黑|嫩|兴|新|琼|藏|蒙|京|沪|平|胶|津|渝|连|哈|汉|穗|镐|沈

相关推荐

【篆书书法】
365外网足球

【篆书书法】

📅 06-27 👁️ 9649
第二名的逆袭有多少集
365外网足球

第二名的逆袭有多少集

📅 07-14 👁️ 9858
两百cc血有多少
365外网足球

两百cc血有多少

📅 07-04 👁️ 6515
金主的意思
beat365中国

金主的意思

📅 07-06 👁️ 3516
LWT的主要含义
beat365中国

LWT的主要含义

📅 07-05 👁️ 6834
新郎结婚礼服
365bet苹果版

新郎结婚礼服

📅 07-19 👁️ 2202
不劝你减肥,但是你可以来羡慕一下他们瘦下来后的样子
上半年广州命案破案率100%
beat365中国

上半年广州命案破案率100%

📅 07-03 👁️ 3922
怎么制作一个网站?怎样自己做网站
365bet苹果版

怎么制作一个网站?怎样自己做网站

📅 07-04 👁️ 6152